焦點
-
2K HDR10+影音高畫質、流暢工作體驗,一日Samsung Galaxy Tab S6搭S Pen動手玩、平板取代筆電有搞頭?!
三星最近推出旗下最新的高階效能平板「Galaxy Tab S6」(下稱Tab S6),主打「全面啟動職場超能力」,也就是能夠兼顧工作和休閒娛樂兩大領域。休閒娛樂想必不用多解釋,大螢幕的平板不管是用來玩遊戲還是要看影片就是爽,不過「工作」這個領域怎麼說?現階段越來越多平板開始主打「創作兼顧生產力」,除了本身具備高階硬體規格以外,另外三星也有提供許多內建的功能和服務讓使用者在工作方面可以更加全面、更貼近筆電的使用環境。 其實小編個人這陣子也一直在考慮要不要購入平板,而雖然自己本身是用iPhone手機,但其實就「系統開放度」這個層面來說,我還滿開明的。因此,這次也在Tab S6上市後不久收到該平板後,打算把它當作我的每日工作機來使用,嘗試看看如果一個禮拜都完全不用筆電、改用平板的話,會不會活不下去?(誤) 首先先快速來看一下Tab S6的外型設計,平板本身是一10.5吋Super AMOLED面板,解析度是2560 x 1600,正面有一前置鏡頭,畫素800萬。小編第一次把平板拿在手上時,注意到的是它的重量,才420克的重量就這個大小的平板來說算是非常容易攜帶了,平時直接放進背包的側袋(原筆電包..呵呵)很輕鬆,放入拿出滿方便且有效率,就第一印象來說很不錯。四邊邊框為了要提供手持手握的區塊,因此沒有做到像自家Galaxy系列手機一樣的窄邊框,不過因為整體來說已經是10.5吋的螢幕了,其實平常在用的時候到也不會注意到邊框,而且說實在的,螢幕四邊如果沒有一定邊框厚度的話,真的滿容易出現誤觸的狀況,因此,這點反而要給Tab S6加分一下。 另外,Tab S6也是目前首款支援HDR10+規格認證的平板,代表其色彩表現會更加真實,搭配本身的高解析度,以及在音效方面提供的四顆喇叭,Tab S6也能化身小型影音劇場,不管是視覺還是聽覺體驗都很棒。 值得一提的是,Tab S6這次也具備了螢幕下指紋辨識的能力,不過不像Galaxy系列新機採超聲波辨識,Tab S6採用的是光學辨識,因此雖然相對來說在隱私安全性問題會比超聲波技術低一些,但辨識速度上卻快上許多。(只能說有一好沒倆好~) Tab S6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有提供S Pen觸控筆這項硬體設備,它的手感其實和Galaxy Note系列手機是相同的,兩隻觸控筆的厚度和長度當然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啦,小編前不久才剛測試過Galaxy Note 10+系列雙機,因此,使用上來說是馬上就上手。 不同於其他陣營的觸控筆收納設計,Tab S6的觸控筆放置位置是在平板後方,觸控筆本身也有慈禧的效果,而在平板後方則是有對應的觸控筆凹槽位置,平板垂直握持的話,筆會位於右側後方。磁力效果還不錯,如果不是刻意的甩平板的話,磁吸住的觸控筆不太容易掉落。 這次三星也特別附贈了Tab S6專用的書本式鍵盤皮套和保護立蓋來輔助測試,先說鍵盤皮套吧!一開始也說了,Tab S6最大的目標是為了要提供使用者接近(甚至取代)筆電的能力,因此提供具備鍵盤和觸控板功能的保護套也是很合邏輯的。鍵盤的按鍵本身手感還不錯,鍵程的敲擊反應也滿精準,而觸控板的部分雖然相對一般的筆電觸控板小了一些,不過因平板本身就可以直接用手指或觸控筆接觸,對於這點倒是沒有什麼太大的使用問題。 鍵盤皮套和平板本身的連結同樣是利用磁吸式扣具,彼此吸附以後滿牢固的,小編有稍微(小心翼翼地)試甩了一下,不管是平板還是鍵盤都沒有飛出,一般使用上可以放心。不過,保護立蓋的設計倒是稍微有一點點蛋疼... 首先先來看看這個立蓋的外型,可以簡單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是最上面用來包覆觸控筆的凹區、第二部份是下方的磁吸區、第三部份就是立蓋本體的部分。其中的第二和第三部分之間有轉軸設計,原先該立蓋的目的是為了在吸附於平板背面以後,可以藉由兩段式的設計,讓平板可以立於平面上,設計初衷是好的,且原先的目的可能也不是要讓使用者隨時隨地把這塊立蓋放在平板後方(畢竟有時候只是要拿在手上看影片而已),因此,磁鐵貼的部分吸附性不是很強,所以當把它吸附在平板後方、並將其整體放在平面上時,有時候會因為不牢固的關係,導致平板站立不穩。再者,剛才說到的轉軸設計,在使用上來說要掀起的話,稍微有些吃力,雖然如果不夠緊的話,會撐不起平板放在桌面上時的重量,不過要將這個轉軸轉開所需的力道,已經足夠將原先依附好的立蓋鬆開,這點算是我在使用上稍微覺得有些不便的地方。 這邊簡單快速說明一下小編工作日常中以往會需要用到筆電或電腦的部分,首先新品到貨以後就會先利用單眼拍照,然後將照片輸出到電腦/筆電中,再利用Adobe Lightroom進行修圖,最後上傳到PCDIY!網站之後,再開始進行文章的撰寫。 了解以後小編來舉例在試用Tab S6近半個月以後的使用例子給玩家們參考參考,以這次撰寫Tab S6這篇動手玩心得來說,先用單眼將產品的開箱照片拍完,內建MicroSD插槽最高可以擴充至1TB,玩家如果想用這個方式轉換照片的話也不是不行,不過小編建議還是額外用一個USB-C讀卡機就好,因為Tab S6本身雖然僅提供單一USB-C連接埠,不過該連接埠高度的彈性也是其優點之一,除了用來充電以外,也可以用來直接轉檔,我後來選擇將照片用USB-C讀卡機讀入Tab S6平板中,使用上來說算順暢。 接下來就是後製修圖的部分,從PlayStore商店中下載Adobe Lightroom軟體進行編輯,這時候Tab S6提供的S Pen觸控筆就很方便了,比起原先利用滑鼠拉色彩曲線,用觸控筆拉更加直覺,而且也比手指觸控更加精準,我在修圖過程中會習慣拉邊框裁切或是將汙點去除,這些過程用觸控筆的順暢度讓我非常驚豔,「用過這種修圖方式很難回去用滑鼠阿!」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因為Tab S6是採用三星獨步全球的Super AMOLED面板的緣故,加上本身色彩調校有方以及高解析度的輔助下,小編認為照片的輸出效果非常精準,即便我後來放到大螢幕上觀看,也並未出現色差,色彩相關的創作者想用的話也是ok的。 再者,Tab S6本身的效能表現在這部分也可以表露無遺,修圖的過程中,我將一開始拍的近300張照片直接全數丟到Lightroom軟體中,在修圖後製過程中,並未出現嚴重Lag問題,小編認為最主要原因是因為Tab S6搭載的是高通當前最高階的Snapdragon 855八核心處理器的緣故,不管是拉色調曲線還是參數數值(用筆精準拉的爽感阿~),Tab S6給我的感覺很流暢,相信玩家們如果要拿它來進行照片或是影片編輯的話,都是可以輕鬆應付的。最後,因為Tab S6提供了128GB儲存空間的關係,因此,在我把修完的照片儲存到平板中以後,儲存空間仍是綽綽有餘。 修完照片以後,下一步就是要將照片上傳到網站上以便日後撰文使用,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卡到我工作日常的「Bug」,舉例來說吧!平板因為本身系統的架構設定關係,主要都是以「觸控」搭配指令作為主要使用邏輯,它不像筆電可以有「滑鼠拖曳」的功能,所以在這邊碰到的問題就是:沒辦法將Tab S6上已經修好的照片直接拖曳到網站後台上傳!(如果可以的話就方便多了…) 關於這個問題小編也嘗試了許多方法,透過長按點壓、觸控板左鍵拖曳、抑或是Tab S6內建的指令等等皆無法達成,甚至有想到Galaxy獨特的「Dex桌面模式」,它會將平板的整個Android系統調整成桌上型電腦或筆電的操作邏輯,搭配鍵盤和觸控板時非常好用,不過可惜的是拖曳檔案這一點在該模式上還是無法達成,算是這次一日體驗中唯一最美中不足的地方。(覺得殘念~) 沒辦法直接拖曳的情況下,最後只好將修好的照片利用筆電上傳到網站上,關於這點也不是說每個人在使用平板工作時一定都會碰到,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大家的工作環境都不同,不過如果玩家們的工作環境中會需要「滑鼠拖曳檔案」這個能力的話,Tab S6只有在這邊會比較難達到。(不過要幫平反一下,其實多數平板也還達不到就是了~,原本小編是期待了一下S6可以具備這項功能…);最後,小編就直接在網站後台進行文字編輯了,這時候直接用附贈的鍵盤保護套和其觸控板就可以輕鬆應付,只能期待後續改版或修正之後能加入這項特色囉。 補充說明一下,小編在編輯照片的過程中,全程都至少開著Chrome瀏覽器(4個以上的分頁)、Spotify音樂播放器和Lightroom這三個App,並且會反覆的切換App,偶爾也會收一收Gmail或是用Google地圖查一下活動地點,雖然說Tab S6本身只有具備6GB的RAM,但過程中不管是瀏覽器、播放器還是Lightroom,三個軟體都沒有重啟過,尤其又是三個重度工作環境為主的App,可見Tab S6在處理記憶體這塊做得還不錯。 Tab S6本身因為輕的關係加上厚度又只有5.7mm,第一眼會覺得它的電量這樣行不行啊!不過在經過小編的使用下來發現,其實這點是完全不用擔心的,數據上來說它具備7040 mAh的電量,在我試用的半個月內,工作環境最高壓的時間,大約是連續開著前面提到的三個App工作近5小時,同時亮度在當下也是開到最高的、並且連接Wi-Fi網路,使用前的電量是滿的,而使用完畢以後,電量大約還剩40%左右,玩家們如果每天只是要用來單純的上網看影片的話是完全足夠的,即便是要偶爾拿來應付繁重的工作,也是可以應付的喔! 另外,小編在測試期間有使用內贈的AKG耳機或是用藍牙耳機接網路電話,整體來說使用上非常流暢,未來推出LTE版本之後使用會更加流暢。而如果玩家是使用Galaxy手機的話,也可以直接將Tab S6和手機相連,不需要卸下SIM卡也可以用Tab S6接聽電話或回訊息,同時也能在裝置間快速轉換檔案,三星生態系統從此建立。 來總結一下吧!這次在小編使用Galaxy Tab S6作為主要工作機的約兩個禮拜時間裡,首先,視覺效果上是絕對沒問題的,2K高解析度和HDR10+造就了極優秀的視覺體驗,不管玩家是要用來當作影音娛樂中心玩遊戲還是追劇、看電影都很搭,而即便是要用來做影像處理的也不用擔心色彩失真的問題,這邊也要提一下,小編本身因為比較沒有做影片處理的工作,不過三星有跟Adobe合作,在Galaxy Store裡可以下載到專屬的Adobe Premiere Rush剪片軟體,利用Type-C將相機的檔案傳入以後就可以快速編輯影片囉!再者,在音效方面具備AKG調校的四組喇叭,同時也支援Dolby Atmos環繞音效,音效方面也是一把罩。 而在整體的操作順暢度上,導因於採用高效的Snapdragon 855處理器,一般日常工作的順暢度沒話說,6GB RAM搭配128GB的儲存空間也夠用,如果不夠的話也是可以用microSD卡擴增最高1TB空間,彈性使用上也是沒問題的。最後,電池的續航力也是沒話說,以小編的日常工作和娛樂體驗來說,每天平均都可以用6~8小時沒問題,從早到晚帶出門上班一天電力也都足夠。 整體而言,Samsung Galaxy Tab S6,突破一般平板的界線,提供HDR10+高畫質、超高效能、高容量儲存空間,再搭配S Pen與鍵盤保護套,除了一般日常生活的娛樂應用之外,還提供「輕」創作者在處理圖像與文字上的能力,並可外接螢幕啟用DEX功能來當成桌面環境使用,加上整體輕盈好攜帶,以及超長電池續航力,可說是當今最強平板之一,非常適合不想帶厚重筆電出門的一般玩家、商務人士,與一般創作者們選購使用。 廠商名稱:Samsung - 台灣三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329-999 建議售價:新台幣22,990元 廠商網址:
-
Intel停產第七代Kaby Lake系列處理器,連袂Kaby Lake-G也將於2020年說再見!
為生產新一代處理器而將舊世代處理器EOL (End Of Line,停產)的消息時有所聞,而下游製造商、CPU代理商或經銷商也都會提前收到PCN (Product Change Notice,產品變更通知)的文件,裡面會講述各種產品的細部型號與變更說明、受影響的產品,以及EOL的產品等訊息,讓其可以趕快出清其手邊的舊世代產品,並為新世代的產品做鋪路。 這次Intel為準備大量生產同是14奈米的第十代Comet Lake系列處理器上,其已計畫要將大多數給EOL掉,以騰出更多產能。另外,先前與AMD合作推出的Kaby Lake G (內建Radeon Vega顯示晶片的超大顆CPU,也已公布要結束生產。不過這些處理器其實效能也已經趕不上現役的第八代Coffee Lake、第九代Coffee Lake Refresh了,現在EOL,對消費者來說好像影響也不大就是了! 這次Intel於10/9的QDMS網頁中,發出了,裡面有提到將把絕大多數的Kaby Lake處理器(還有一小部份Skylake)停產,其中提到最晚下單日期為2020年4月24日,而最後產品停止出貨日為2020年10月9日,亦即Intel讓其客戶還有一年的緩衝期,到了明年此時,就不再出貨Kaby Lake處理器了! 這些影響到的處理器產品,包括:Core i3-7100至7350K、Core i5-7400至7600K、Core i7-7700至7700K,不管是Tray盤或是盒裝版本。列表如下: ● Core (Kaby Lake)系列: Core i7-7700/7700T/7700K Core i5-7400/7400T/7500/7500T/7600/7600T/7600K Core i3-7100/7100T/7300/7300T/7320/7350K ● Pentium/Celeron (Kaby Lake)系列: Pentium G4560/G4560T/G4600/G4600T/G4620 Celeron G3930/G3930T/G3950 ● Core (Skylake)系列: Core i7-6700 Core i5-6500 Kaby Lake處理器,自2017年初正式發表至今,也已快3年了!Kaby Lake家族處理器,包含Intel i3/i5/i7-7xxx系列、Pentium G4xxx系列,以及Celeron G3xxx系列,大多內建Intel HD Graphics 600系列內顯,搭配Intel 100/200系列主機板,是末代還可以安裝Windows 7的處理器,主要隸屬於其Process-Architecture-Optimization (PAO)進程中的O (優化)階段,跟第六代Skylake的效能相比,提升程度有限,而此時AMD正式發表了Ryzen第一代處理器,這些首款採用Zen架構的處理器,在效能上已能與大多數Intel Kaby Lake處理器相抗衡,使得Intel趕緊於2017年第四季推出第八代Coffee Lake來回擊! 無獨有偶的,除了自家Kaby Lake桌上型處理器之外,Intel也將自家的也EOL掉。這款Kaby Lake-G家族,其實是前AMD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跳槽到Intel之後,首度牽線成功的產品,於2018年CES首度亮相,這顆看起來超大的處理器,擁有Intel Kaby Lake CPU核心,以及AMD Radeon RX Vega GPU核心,單顆處理器就能擁有不錯的執行效果,能執行絕大多數主流遊戲,因此被視為下世代輕薄電競機(例如小電腦、NUC)的絕佳處理器平台,當時Intel還推出Hades Canyon VR Gaming NUC小型電競機,來說明自家處理器的優勢! 然而,就在2020年Intel也即將推出自己的桌上型顯示卡,搭載自家最新Xe GPU,來建立自己的時,上述的Kaby Lake-G因為其GPU還停留在Vega架構階段,而AMD現在也主推自家Navi架構的GPU產品,使得Kaby Lake-G淪為被「檢討」的對象,也就是即將EOL掉這項產品線了! 這次Intel於10/7的QDMS網頁所發出了提到了全系列7款Kaby Lake-G處理器即將EOL,最晚下單日期為2020年1月31日,而最後產品停止出貨日為2020年7月31日。以下就是這次Kaby Lake-G的停產名單: ● Core (Kaby Lake-G)系列: Core i7-8705G/8706G(兩款)/8709G/8809G Core i5-8305G(兩款) 針對Kaby Lake-G的停產,Intel表示,其近期正在調整其產品組合,其第十代Core處理器擁有Iris Plus繪圖晶片,採用基於Gen11的GPU架構,擁有比現在產品高達一倍的GPU效能,此外,Intel也表示他們的GPU引擎擁有更多的提升空間,將帶給未來PC很好的效能提升! 一款產品一路發展到了10代,始終要有一些新面貌讓大家覺得你這家公司的產品是有在創新!諸如Apple的OS X 10.xx版、iPhone X系列,還有微軟的Windows 10,如今Intel的Core系列處理器也從一代到十代,CPU代號也發展到了Core ix-10xxx了,勢必要有一些重大改變,才能讓大家覺得你這家公司是有真正在進行產品「創新」,而不是一直在「更新」產品。 要如何帶領Intel邁向新的十年,相信這一屆應該會有其可行性作法,讓Intel再次偉大!首先可以知道在CPU方面,2020年第二季起,伺服器CPU將有Ice Lake-SP,而桌上型CPU則有Ice Lake-S (搭配495晶片組主機板),皆是10奈米製程且採用全新架構所設計的CPU產品,將擁有更好的效能。 至於現階段的Cooper Lake-SP伺服器處理器、Cascade Lake-X高階桌上型(HEDT)處理器(搭配X299晶片組),以及Comet Lake-S (搭配400系列主機板),這些都還是採用14奈米製程的過渡產品,就看消費者看是要買單,還是直接給EOL掉,就看各位看官們的意願囉!
-
效能狂飆、搭ARGB炫炮登場!Sapphire Nitro+ RX 5700 XT顯示卡開箱實測
「AMD真香」潮持續發酵中!周邊的AIB廠商們也繼續推出相關的板卡產品,上次小編為大家開箱過時,就已經預告過後續還會有更高階的Nitro版本推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準備以後,小編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由藍寶推出的最新Nitro+ RX 5700 XT顯示卡,此外還收到藍寶全新推出的ARGB風扇套件,提供玩家自行更換風扇能力,不只效能威猛、連視覺效果也是一流。 先前已提到過藍寶Nitro和Pulse系列兩者的基本差異,這邊快速複習一下。兩個系列最大的差異在於時脈,Nitro版本的時脈會更高些,是藍寶顯示卡系列中屬高階的系列產品。以下就來介紹藍寶的Nitro+ RX 5700 XT顯示卡與ARGB風扇套件吧! 先來開箱吧!小編個人滿喜歡藍寶Nitro+ RX 5700 XT外盒的設計語言,正面除了標明產品搭載8GB記憶體和支援PCIe 4.0以外,右側也可以看到獨特的正六邊形格紋,這同時也是預告這次Nitro+ RX 5700 XT顯示卡的主要設計語言,裡外映襯。 拿出顯示卡本身來看看,Sapphire NItro+ RX 5700 XT採用的是兩大一小的三風扇設計,兩側的風扇直徑較中央的風扇大一點,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最佳化顯示卡冷熱氣流間的交換,藉由非對稱的轉動方向,已縮小無風區的面積,以便最大化散熱效果。而在顯示卡正面則是可以看到外盒上的六邊形設計元素,搭配格紋設計顯得非常有特色。 外觀上來說,Nitro+ RX 5700 XT有一股低調、不落俗套的設計感存在,比起簡單、常見的電競黑紅配色,它走得是黑、銀色的搭配,在外觀上更添質感。顯示卡的上方印有藍寶「SAPPHIRE」字樣,它除了同樣具有ARGB燈效以外,在和保護蓋之間搭配的特殊刻印字體下,也讓整張顯示卡上方的設計更加有看頭。另外,顯卡的供電位置也位於同一側,採8+8 pin配置,電源需求為265W。 說到顯卡上方,上方的保護蓋走的是不規則線條設計,一邊是藍寶商標字樣搭配遮蓋較多的擋板,另一邊則是往內嵌的保護擋板,讓裏頭的散熱鰭片大面積露出,視覺上增添了一點霸氣感,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散熱的效果。 在外型上有一個值得玩家購買前注意的問題,也就是這次Nitro+ RX 5700 XT自製卡的大小比例比一般顯示卡都還要大得多,306 x 135 x 49 (mm)的尺寸比例下,需要ATX主機板2.5槽的大小支援,安裝前除了要研究選擇的機殼大小是否足夠以外,同時也要注意主機板本身是否有足夠空間可以hold住顯示卡的大小和重量。 顯卡背板採用全鋁金屬背板,除了確保整體的堅固耐用度以外,也有助於散熱效果。晶片部分採用藍寶常見的外裸式設計,除了外型帥氣以外,也同樣是為了散熱所進行的設計。另外,背面也有提供藍寶顯示卡獨家的BIOS Switch切換功能,讓玩家可以隨時切換選擇效能模式或是靜音模式,進一步解放Nitro+ RX 5700 XT的表現。此外,BIOS程式碼支援傳統BIOS與新款UEFI模式,適合新舊電腦使用。 接下來快速說明一下輸出入埠的配置,Nitro+ RX 5700 XT具備兩組DisplayPort 1.4和兩組HDMI,前者最高可支援5120 x 2880@60Hz、後者則是最高支援4096 x 2160@60Hz,搭配組合下最高可支援4個顯示器輸出。 這次小編也在Nitro+ RX 5700 XT上市前就搶先收到了10月才開始推出的全新ARGB風扇組,藉由Nitro+ RX 5700 XT具備風扇快拆設計的優勢,玩家只需要將三個風扇旁的螺絲卸下,將其電源連接埠拆下後,即可換上新的ARGB風扇,藉由ARGB更加柔和的燈效效果,將可以擁有更優秀的視覺體驗。 看完了外觀接下來來看內部了,Nitro+ RX 5700 XT的結構設計可以大致分為五層,首先最外層的是搭配風扇快拆設計,藉由將三風扇旁個別對應的螺絲卸下後,就可以快速將原風扇拆下更換,快又有效。而第二層就是散熱片的部分,採用大面積的銅片散熱加上五根散熱管將廢熱帶走,搭配裡外兼具的Tri-X冷卻系統確保顯示卡整體的溫度維持穩定。 接下來就是主要的PCB板部分,這邊可以看到採用的是AMD Navi 10晶片,同時有8GB GDDR6記憶體焊接,另外使用黑鑽電容4來強化效率,比起普通的電感還要強25%。除此之外,在看到PCB板時也可以看到,藍寶特別在記憶體周圍放上另一塊散熱鰭片,更進一步的強化整體的散熱效果。最後一層就是全鋁金屬製的背板了,視覺上有質感,同時在功能上也能確保顯示卡本身的架構穩固,再者,金屬快速傳導熱能的特性也能進一步強化散熱。 接下來來看看玩家們最關心的效能實測部分吧!小編將藉由常見的跑分軟體和熱門遊戲做比較,將效能量化給大家參考囉! CPU:AMD Ryzen 9 39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Impact SSD:Corsair MP600 Gen 4 SSD 2TB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16GB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19.9.3 接下來小編也將Nitro+ RX 5700 XT拿來和先前的Pulse系列雙卡、AMD公板卡做比較,可以發現NItro+ RX 5700 XT得益於更高的遊戲時脈設定,使其擁有比其他候選人都還要更強的效能表現,雖然Pulse系列也不惶多讓,同樣超越公板卡,但Nitro+ RX 5700 XT早將其拋在腦後了。 有了好的硬體當然也要有軟體作為輔助,藍寶作為搭配的軟體為自家的Sapphire TriXX軟體,軟體中除了可以調整燈效效果以外,也可以調整時脈和切換BIOS。 先前藍寶推出Pulse系列RX 5700系列自製卡時就已經有不錯的效能表現,同時在視覺上也極具特色,而Nitro+則是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層樓,不只效能因為時脈更高的關係因而有更強的效能表現,在視覺效果上更有全新的ARGB燈效軟體可輔助,讓Nitro+ RX 5700 XT不僅效能有了,同時在視覺表現上也是極具特色,玩家若是在選購RX 5700系列顯示卡時,不妨也參考一下。 廠商名稱:Sapphire - 藍寶科技 廠商網址:
-
Nokia 2720 Flip手機經典回歸開箱動手玩,貝殼機復刻體驗升級!
在智慧手機興盛、手指觸控介面普及以前,行動電話都還維持在「按鍵機」階段,如果是年輕的玩家們可能還不知道什麼是按鍵機呢!有些時候會很懷念當時使用數字鍵和「*」、「#」按鍵組合打字的日子,而且還需要控制簡訊字數,以免多寄一封浪費錢,那是個純真的年代啊~ 手機廠Nokia近年來雖然持續在推動全新的智慧手機產品,不過身為老牌行動電話廠商,當然也是要照顧老一輩的朋友們,為了讓大家可以有機會在這個繁忙的時代重新體驗懷舊風情,日前HMD Global推出Nokia 2720 Flip手機,採用懷舊的貝殼機設計,搭配經典的數字按鍵,為的就是要讓老玩家們也可以偶爾回到過去。 Nokia 2720 Flip的外盒設計非常簡單,利用透明的塑膠硬盒就可以直接看到手機本身,同時旁邊就是隨附的配件,也就是簡單的電源線旅充組,雖然說Nokia 2720 Flip還是有提供3.5mm耳機孔,不過本身並不提供耳機喔!如果玩家們要買給家中長輩的話,雖然他們可能未必需要用到耳機,但如果有需要的話還是要注意一下。 手機外觀的部分,小編收到的主色系是黑色系,另外還有銀白色的設計。手機本身使用親膚材質,握在手上質感非常舒適,實際長寬高比例為545 x 104.8 x 18.7 mm(闔上狀態),重量則是只有118g,是非常好攜帶的大小。在外蓋上方除了經典的Nokia商標以外,另外還有一塊小螢幕,為一1.3吋、240 x 240解析度螢幕,主要功能在顯示像是時間、日期、通知圖示等基本資訊。在手機的背面則是有一個200萬畫素的簡單相機,雖然在現階段來說這樣的相機規格對大多數人來說絕對不夠用,但要想留下一些回憶的話還是ok的。 打開手機之後就會看到最具代表性的數字鍵囉!不禁讓人想到以前用按鍵式手機打簡訊的日子!(那是一段純真年代~)不過說起這些按鍵,其實小編身邊也有親友非常懷念這樣的按鍵配置,按鍵除了具備基本的數字功能以外,上方還有英文字母和注音符號可以使用,藉由不同的按鍵模式,其實也是可以快速打出文字的,不過小編光是輸入一個Wi-Fi密碼就花了點時間就是了!(老了老了~)另外在數字鍵上方還有獨立的四向鍵和確認、返回鍵,同時也有快速撥電話和掛電話的獨立按鍵,這在按鍵式手機普及時可說是標配的按鍵。 操作介面的部分,Nokia 2720 Flip採用的軟體是KaiOS,搭配高通205行動平台處理器,記憶體容量為512 MB、儲存空間內建4GB,但可藉由MicroSD卡擴充至最高32GB,對長輩們來說很夠用囉!此外,因應時代潮流,Nokia 2720 Flip也支援雙4G的Nano SIM卡設計,可以讓玩家雙卡雙待!將電充飽後,單SIM卡在GSM模式下可待機時間長達28天。 KaiOS除了在操作體驗上非常熟悉以外,另外針對原先按鍵手機最常見的《貪食蛇》遊戲也包含在裏頭,比較特別的是它除了可以利用手機行動網路以外,還具備Wi-Fi無線網路,軟體中也內建Facebook、YouTube、Google Map等軟體,當然網頁瀏覽器也是有的,甚至連Google助手都有,方便真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開啟網路查詢。 小編在這麼久以後再度拿到貝殼機時,還是忍不住的把玩它翻開的手勢,還是和以前一樣輕鬆順暢,還是懷念啊~雖然說現在這個世代已經是智慧手機的天下,而且在AI語音助理更強大的未來,這樣的按鍵式手機也會越來越少出現,但能夠在這個時間點還能看到Nokia願意出2720 Flip這樣的復古手機復刻產品,還是非常感恩。 在現在高階智慧手機動輒破萬、甚至上看三萬的當下,Nokia 2720 Flip空機不到新台幣3,000元,但卻在提供基本通話功能的同時,還額外具備雙SIM卡、Wi-Fi、藍牙等新功能,也是讓玩家們如果想要提供一款備用手機或是買手機給長輩們使用的話,一個不錯的新選擇。 廠商名稱:HMD Global 廠商電話:02-2719-9998 廠商網址:
-
AMD Radeon再掀真香潮!發表RX5500、RX5500M顯示卡,主攻FHD電競市場
AMD自從今年七月份推出新的7nm製程新品以後,包括Ryzen 3000處理器、X570晶片以及Radeon RX5700(XT)雙顯卡,全數攻上超高CP值寶座,「AMD認真香!」其中,在顯示卡的部分攻勢尤其猛烈,目前RX 5700 XT在市場上普遍行情落在15,000左右、而RX 5700則是坐落在13,000元上下,但卻可擁有對手破兩萬以上產品的價值,其效能表現在目前逐漸興起的2560 x 1440解析度中展露頭角,目前可以稱作玩家在組裝或選購1440p電競主機時,最不可或缺的選擇之一。 如今,AMD將觸角繼續延伸,今(7日)宣布推出針對主流FHD 1920 x 1080解析度的顯示卡,分別是桌機版的RX 5500以及筆電用的RX 5500M(預計M所代表的即是"Mobile"),同樣使用RDNA架構和7nm製程,有鑑於先前RX 5700 XT系列的表現,這次AMD可望為主流市場帶來進一步的市場產品洗牌。 前文提到自從RX 5700系列在E3 2019發表以後,其主攻的就一直是針對1440p中高階解析度的電競市場,同時AMD也不斷針對2019年推出的新遊戲做最佳化,目前就我們先前的多款遊戲測試來看,相較於過往的表現,這次AMD在軟硬體最佳化的結果上確實表現出色,AMD也表示「電競可說是存在於我們的DNA」,AMD不只會針對顯示卡做調整,包含主流Ryzen系列處理器也有做最佳化調校,確保玩家可以獲得最流暢的體驗。 緊接在RX 5700系列打下的江山,AMD將推出RX 5500顯示卡,主攻桌機的FHD市場,也是目前普遍最主流的電競市場。雖然說這塊市場目前的流動已趨向穩定,玩家在準備預算前所需的金額也大抵落在特定價位帶之間,但AMD一向就是以「真香」聞名,這次推出同樣使用RDNA架構的RX 5500,若價格定位得宜(目前未定)的話,勢必同樣會為FHD電競市場帶來一波新高潮。 來看看目前已經公布的規格部分,RX 5500將具備22組運算元件,同樣支援PCIe 4.0規格。串流處理器共1408組,遊戲頻率最高可達1717 MHz、最高加速時脈可達到1845 MHz,記憶體的部分搭載最高8GB GDDR6,頻寬則是128-Bit。效能表現部分,若拿來和先前的Radeon RX 580顯卡相比,效能表現約提高12%、但功耗減少30%,功耗預計會在150W左右。影像輸出的部分從官方圖中來看,將提供三組DisplayPort和一組HDMI。 另外,這次AMD出乎意料地也針對筆電市場推出主流顯示卡,目前代表為同為5500系列的Radeon RX 5500M,規格部分同樣具有22組運算元件和1408組串流處理器,遊戲頻率最高可達1448 MHz、最高加速時脈可達到1645 MHz,記憶體的部分比較少一點,僅搭載4GB GDDR6,作為電競筆電的規格來說已夠用。頻寬同樣也是128-Bit。 首款搭載該顯卡的筆電將會是由微星MSI推出的Alpha 15,搭載Ryzen 7 3750H處理器和Radeon RX 5500M顯卡,螢幕為1080p搭配144Hz螢幕更新率,採IPS面板,同時也會支援所有Radeon軟體服務並且支援FreeSync技術,最終目的是希望能將桌機的AMD體驗帶到筆電中。 RX 5500系列顯示卡在FHD解析度下時,AMD的目標表現是能夠在3A級的電競遊戲中獲得平均60 FPS以上的表現,而在主流電競比賽的遊戲中,能夠希望獲得至少90 FPS以上的水準,以求提供最佳的1080p遊戲體驗。就官方數據來看,目前較新的幾款遊戲在RX 5500系列的輔助下,《戰爭機器5》能有92 FPS表現、《邊緣禁地3》有82 FPS、而《火線獵殺:絕境》則是有60 FPS,儘管官方未透露實際的畫質設定,但在FHD解析度下若能有這樣的表現,若RX 5500系列顯卡定價得宜的話,可以說是超優質的表現無誤。 另外,RX 5500系列推出以後也會支援AMD目前主推的FidelityFX技術和Anti-Lag功能輔助,同時也會在新遊戲推出時,獲得「Day Zero」驅動程式支援,讓玩家在新遊戲推出的當天就能有對應的新版驅動可用。 至於RX 5500系列的上市日期呢?AMD表示預計會在今年第四季推出,屆時自製卡AIB廠商如ASRock、ASUS、GIGABYTE、MSI、PowerColor、Sapphire、XFX(廠商順序按英文字母排序)等也會陸續推出產品,而前文提到的MSI Alpha 15電競筆電,預計也會是到時候推出。 價格方面,RX 5500系列顯示卡和Alpha 15筆電的官方建議售價目前都還尚未確認,但以較高階的RX 5700顯示卡最低約落在13,000元左右的價格來說,預計價格勢必會落在萬元以下,這時對應對手價位的產品就是GTX 1660 Ti以下,考量到前文AMD官方提供的效能表現,雙方的CP表現就很值得一看,不過實際的效能表現部分還是要等後續實際測試以後見分曉了。 AMD這次除了宣布推出RX 5500系列顯卡以外,也同時宣布未來將和眾多電競廠商合作,推出預先搭載AMD硬體的電競主機,包含Dell Alienware、HP Omen、Lenovo Legion等電競廠商都將推出對應產品,玩家未來可以選擇的產品將會更加多元。
-
素描秒變照片,NVIDIA GauGAN帶領AI應用邁向可視創作應用,首席研究員現身說法
這幾年吵了很久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到底真正能幫助到人們什麼呢?除了手機喊AI、3C喊AI、汽車也要AI,就連IoT (物聯網)也要搭AI熱潮而創造出一個全新的AIoT (即AI + IoT,人工智能物聯網)名詞,才好像不會跟這個強調AI的世界脫勾一樣。 但是仔細看看,AI到底能做些什麼?除了像是手機的自動場景判別、自動分類、甚至Google Pixel手機也導入AI軟體應用,,讓人覺得AI似乎可以在攝影上面幫上許多忙。然而AI的應用其實不只這些,雖說很多更深入的AI研究計畫與應用幾乎在實驗室內進行,透過超昂貴的AI級伺服器來進行計算與訓練,這些研究成果也不一定是普羅大眾會注意到的部份,而為讓AI的應用更多元、有趣,且實用化,NVIDIA推出了GauGAN技術,讓大家也能輕鬆運用AI所帶來的優勢,來做更有趣的事情! NVIDIA一直以來總是在消費性GPU上取得了領先的市場地位,賦予玩家們最快最棒的遊戲玩樂體驗,近年來透過GPGPU的應用以及其CUDA架構,更是在AI領域取得市場先機,獲得全世界不少研究機構與企業的青睞,成為當今AI領域的霸主之一。為讓其GPGPU產品發揮強大的運算效能,NVIDIA內部也有不少與AI領域相關的研究計畫與應用。 這次要介紹的就是NVIDIA Research於GTC 2019正式公佈的GauGAN,也就是一種只要用戶提供簡單的素描,即可產生出如照片般栩栩如生的圖畫,可以幫助創作者激發出更多的創意,亦可發揮初一般用戶有趣的構圖應用,成為可視化AI應用中,最能與生活創意結合的絕佳應用案例。 ▼ GauGAN的使用示範影片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5U4NgVGAwg 這個GanGAN計畫,是來自NVIDIA和MIT的研究團隊所共同執行的成果,組成的團員皆是華人/韓國人,包含NVIDIA的劉洺堉(Ming-Yu Liu)、王鼎鈞(Ting-Chun Wang),以及來自 MIT 的朱俊彥(Jun-Yan Zhu)和UC Berkeley的Taesung Park等。可以參考他們的GitHub網頁: 劉洺堉 (Ming-Yu Liu)的GitHub頁面: 王鼎鈞 (Ting-Chun Wang) 的GitHub頁面: 朱俊彥 (Jun-Yan Zhu)的GitHub頁面: 박태성 (Taesung Park)的GitHub頁面: 取名為GauGAN (高竿),主要是紀念法國印象派畫家高更(Gauguin),並加上GA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生成對抗網路) 的字首,所形成的全新字彙,也是該應用所使用到的主要技術。 有關於更多NVIDIA GauGAN相關報導,請參考下方文章: ● ● GauGAN就如同一枝「智能畫筆」(Smart Paintbrush),透過NVIDIA在雲端資料圖所提供的GAN(生成對抗網路)的訓練結果,讓使用者只要簡單繪製幾個分割圖(Segmentation Map)並填入不同的顏色細節以顯示出該場景中各圖素的對應位置,搭配選擇不同效果濾鏡,即可自動產生出目標的專業照片級的圖片。 當然不只自然圖片,包括人臉也能隨機產生,此外該團隊還有另一項研究計畫,叫做PetSwap,可以只要輸入一個原始動物照片,就能產生出其他不同動物,但表情類似的照片,甚至可以產生動畫,讓AI應用更加有趣! 那麼GauGAN技術是如何幫助用戶產生這樣的照片(或動畫)呢?當然得先從其技術來研究,這次由,來親自講解並示範GauGAN的功能,其中也包括了主要應用原理的簡述 (這裡僅簡單做簡述而已,因為光是簡述與原理就很複雜了,有興趣深度研究者,可參考其相關Paper文件),讓讀者能大致了解該技術運用到的原理與解決方式,以讓開啟大家對於這項技術的認知與應用。 這裡講述的是GanGAN與其運用到的主要技術:SPADE (SPatially Adaptive DEnormalization,空間適應去正規化),搭配BN (Batch Normalization,批次正規化)技術的優點,讓產生出來的結果是在能夠控制的範圍,以產生出使用者所要表達的目標圖片。 以下就透過劉先生的簡報,來了解GauGAN的運作原理吧 (註:很燒腦,請斟酌服用): 以上,就是GauGAN所使用到的各種模型與深度學習網路。在圖片的大數據中,劉洺堉表示,目前NVIDIA GanGAN的雲端資料庫照片共有超過500萬張,這些皆是來自flickr或是其他有授權的圖片。而每當使用者將素描語意檔上傳並送至NVIDIA的GauGAN伺服器進行分析之後,GauGAN會從已經透過過深度學習訓練後的100萬張圖當中,挑出最符合語意的照片素材,以合成出最適合的照片組成,最後再調整色調,讓整張照片看起來沒問題之後,再回傳給使用者。 最後,提供與GauGAN與PetSwap的相關網站,讓使用者親自去體驗看看吧! ● GauGAN遊樂場: ● PetSwap遊樂場:
-
問鼎頂級商用鍵鼠、Logitech 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雙開箱評測
當前電競當道,各式電腦周邊廠商無不像其靠攏的不在少數,已經鮮少還有在針對一般文書、工作用推出鍵鼠相關產品廠商了,羅技算是其中少數之一,而且不只是持續推出一般使用的鍵鼠產品,同時也有針對進階使用者推出的MX系列產品。 MX系列產品由來已久,在此之前旗下也有針對一般使用類型推出的滑鼠,不過後來針對進階的使用者推出的「MX Performance」系列廣受好評,其中,滑鼠的部分從最初代的MX Master系列滑鼠、MX Ergo軌跡球滑鼠、到近年的MX Anywhere 2S和MX Master 2S;而鍵盤雖然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特別冠名MX的系列產品,不過同樣也是有針對進階使用者推出的Logitech Craft,當時該鍵盤主要是針對創作者推出;MX系列的其他周邊產品部分則是還有MX Sound藍牙喇叭。整體來說,MX系列產品外觀上走得是高階、精品等級產品,但在內部功能面提供的實用性也是讓人愛不釋手。 正因如此,當羅技宣布推出最新的MX系列產品時,也就特別讓人格外期待。這次小編一共收到三款產品(嚴格來說兩款啦),分別是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以及MX Palm Rest手托,小編自己本身自從推出以後就使用MX Master 2S滑鼠和Craft鍵盤至今,因此,試用這三款產品時特別有感。其中,MX Master 3滑鼠其實在9月底時就已經開賣,不過,礙於鍵盤部分解禁時間的限制,因此開箱延到現在才發表給玩家。 正如前文所說,這次共收到MX Master 3滑鼠、MX Keys鍵盤以及MX Palm Rest手托三款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您是第一波購買MX Keys鍵盤的玩家,就可以獲得MX Palm Rest手托作為贈品,這部分數量有限喔!言歸正傳,來開箱吧! 滑鼠的正面部分可以看到它依舊採用獨具特色且廣受好評的人體工學設計,在手掌貼合處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服貼感,滑鼠整體也是採左高右低的設計,並在拇指墊的部分則是和上一代大小差不多,不過滑鼠本身的材質採用磨砂設計,而且將前一代的菱紋改為類似MX Vertical滑鼠的螺旋線條,小編覺得這樣的設計更有低調的質感氣息。 整體來說小編認為MX Master 3和上一代MX Master 2S帶來的握感是相同的,同樣都非常貼合,握起來手感很舒服,和上一代在外觀上最大的差別在於滑鼠左側的側邊按鍵和滾輪。原先在2S版本的時候,左側兩顆預設上下頁功能的按鍵較小,前方則是媒體滾輪,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習慣,但還是會覺得按鍵的布局稍嫌擁擠了些。這次的MX Master 3改變了這個設計,它將滾輪大小加大放在上半部,下半部則是加大、且區隔更明顯的上下頁按鍵,手握上滑鼠以後,拇指可以輕鬆的按壓到這兩個按鍵,讓操作的體驗更加舒適方便些。 另一個進化的功能是在滾輪上,前面有提到它採用了「MagSpeed」技術,採電磁控制搭配不鏽鋼滾輪,也就是利用磁鐵的吸斥力,來控制滾輪的鬆緊,加上不鏽鋼的特性除了增強耐用度以外,也減少摩擦力,官方說法是滾動速度提高了90%。這點小編個人的比較差異感覺下,兩者在玩家大力滾動滾輪的時候都會自動切換到無摩擦力的模式,可以快速且省力的捲動頁面,不過原先2S版本的滾輪靜止時會有明顯的暫停聲,且頁面仍會稍微滑動一些;這點在Master 3上就感受不到,除了滾動聲音更加安靜以外,快速捲動後停止的準確度也很夠。 簡單快速幫大家整理一下兩代之間的比較,就外型上來說兩者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在滑鼠本身使用的格紋有些不同,新一代是使用螺旋線條,但兩者的手感差不多。在左側側邊按鍵部分,MX Master 3加大了各按鍵的大小,並且將媒體滾輪和按鍵位置分開,按壓更方便。最後,MX Master 3採用MagSpeed滾輪設計,滾輪採不鏽鋼材質,並且利用電磁控制,整體來說滾動速度更快、更精準。 利用Logitech Options軟體,羅技針對MX Master 3提供了多種不同的進階功能,除了各按鍵的重新自定義以外,和前一代的最大差別在左側拇指墊的功能。在MX Master 2S時,拇指墊的功能是作為另一顆按鍵使用,軟體提供多種不同的功能可以讓玩家使用,包含像是開啟特定App、甚至開啟特定路徑的資料夾等等。不過在MX Master 3這一代,羅技更上一層樓,除了仍有原先的按鍵功能以外,玩家也可以利用全新的手勢功能。 手勢功能意指當玩家長按拇指墊按鍵以後,藉由朝四向移動的方式,可以開啟預先設定好的對應功能,這設計將進一步解放MX Master 3能提供的功能,同時也為玩家帶來更便利的功能,等於一個鍵當四個功能用,方便很多。 看完了滑鼠來看看這次羅技新推出的正式掛名「MX Performance」系列的MX Keys無線鍵盤,就外觀上來說,鍵盤本身的設計非常具有質感,色彩選擇是以鐵灰色的低調色系為主,同時因為鍵盤本身是採薄膜式設計,使得整體的體積控制得宜,重量輕巧且方便攜帶,再加上它同樣也使用了可拆卸式的USB-C充電線,使用彈性更高,攜帶也更加便利。 鍵盤尺寸大小部分是採全尺寸設計,在右側有提供獨立的數字鍵區塊,同時在其上方還有獨立的四顆按鍵,從左至右方別是計算機、截圖、滑鼠右鍵功能以及桌面鎖定,每一個功能小編都發現自己非常常使用。再者,數字鍵左邊則是有常見的六顆功能鍵,方向鍵則是正常比例大小,另外,上方則是有標記三顆連接裝置切換按鍵,意味著MX Keys鍵盤最多可與三個裝置連結,可藉由隨附的Unify接收器或藍牙配對並切換。 再往左邊看來到主要按鍵區塊,先看按鍵本身,每顆按鍵的外型都是方形鍵帽,但又有經過人體工學設計,內部有圓形內凹以符合指尖按壓位置,減輕長時間使用時手指的不適感,整體來說敲擊反應還不錯,雖然沒有機械式鍵盤明顯的反饋感,但仍有不錯的手感,如果按壓筆電鍵盤習慣的玩家會很輕易上手。另外,在最上方的F1~F12鍵,預設若玩家開箱後不特別改功能的話,會是鍵帽上所代表的特殊功能鍵,包含螢幕亮度調整、白色LED背光亮度、媒體控制和音量調整等等,如果要使用傳統的F1~F12鍵功能的話,需搭配Fn鍵使用,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使用不習慣的話,也可以在Logitech Options軟體中改回傳統使用模式。另外,說到LED背光,MX Keys採用智慧照明功能,在開啟電源時會利用背光照亮周圍,當玩家的手接近時會照亮按鍵,且背光按鍵的亮度會自動調整,以配合不斷改變的照明環境,背光功能如果是在一般室內有光環境下時不會長時開啟,手剛接近時亮一下以後就會自動熄滅,除非玩家是在陰暗環境使用才會長時照亮。 鍵盤底部的部分,MX Keys本身並未提供底座角度調整,僅有鍵盤上方的橫條自帶的高度差做為傾斜角度,但整體來說敲擊手感還是不錯。不過如果玩家覺得這樣的敲擊手感仍是有些不習慣的話,為了避免長時間使用的潛在疲勞,羅技這次也首度推出MX Palm Rest手托,只要是第一批購買鍵盤的玩家都可以做為贈品獲得(數量有限)。這款手托雖然本身並不是磁吸功能設計,但因為它上面的橡膠墊做得滿舒服的,而且整體來說也非常有質感,所以說還是很划算喔!玩家可以自由根據自己使用的習慣調整手托的位置。 這邊相信眼尖的玩家在第一次看到MX Keys鍵盤時,一定會很快的聯想到先前羅技推出的另一款專為創作者推出的「Craft」鍵盤吧!的確,就外觀上來說兩者的設計非常相像,最大差異僅在左上方因為取消獨立的轉鈕,因此MX Keys的鍵盤上緣相對來說較薄,整體的重量也會比較輕,而兩者的設計語言都是走精緻的低調路線,在按鍵的布局上也如出一轍。 有鑑於Craft鍵盤在初次推出時就在市場上獲得不錯的評價,這次MX Keys鍵盤在多方面也都承襲了它的特色和功能,不過Craft當時並未被歸類在MX Performance系列中,因此,如果說Craft鍵盤是為了針對創作者在設計上的工作所需而推出,那麼MX Keys鍵盤便是羅技推出的第一款專為一般高階、進階使用者推出的全方位鍵盤。 最後來看一下軟體層面,Logitech Options作為羅技針對旗下一般文書或日常使用的鍵鼠產品來說,想必玩家們並不陌生,它除了提供基本的軟體支援服務以外,針對特定鍵盤或滑鼠(如這次的兩款新品)也會提供按鍵自定義的功能,同時也因為這次的兩款MX新品都是無線的產品,因此,在軟體頁面中也會顯示鍵鼠目前的電量狀態。 這邊說到電量,想必玩家們應該很好奇這次MX Master 3和MX Keys在使用了USB-C以後的充電和續航效果吧!小編自從九月中收到這組鍵鼠以後,先幫它們在當天都先充飽電,然後卸下USB-C線開始測試,過程中每天都正常使用,偶爾會拿來打打小遊戲,截至小編本文截至截稿期間查看,鍵盤部分續航力為「良好」狀態(原為「充飽」)、而滑鼠則仍是充飽狀態,以小編這樣每天八小時的使用環境下,九月中至今也已經接近三個禮拜的時間,這樣的電池續航想必是完全足夠應付大家的需求的。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軟體是Logitech Unify,有鑑於新一代的羅技無線鍵鼠產品多數都使用Unify接收器作為裝置和電腦間的橋梁,如果每個裝置都要安裝一個USB接收器在主機板上是非常佔空間的事,因此,藉由Logitech Unify軟體,可以讓單一一顆Unify接收器同時連接最多六台裝置,大幅增加玩家USB使用彈性,如果玩家購買MX Master 3和MX Keys鍵鼠組時,強烈建議進行設定。 羅技MX系列產品自從推出以後就一直是許多上班族或是商用人士的熱愛產品線之一,這次新推出的MX Master 3持續將先前產品的優點延續,並對缺點進行改良,可以說是一款非常完美的滑鼠了;另一方面,全新推出的MX Keys鍵盤承襲了廣受好評的Craft鍵盤特色,取消媒體轉鈕後帶來更優秀的空間使用和攜帶便利性,本身就穩定的敲擊體驗也是一絕。整體來說,若玩家預算足夠的話,購買MX Master 3和MX Keys鍵鼠的話,認真不會後悔。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https://www.logitech.com/zh-tw
-
3A平台荷槍實彈+好康不斷、與玩家一同輕鬆探索遊戲新世界,即刻購買好禮相送獎不完!
經過7、8月的暑假學生的7奈米採購熱潮,各位PCDIY!的玩家們是否也加入AMD「真香」陣營了呢?光陰似箭,轉眼間就進入秋季,天氣逐漸轉涼,然而遊戲市場依舊是打得水深火熱,諸多備受期待的3A大作接連在9、10月上市,相信不少玩家正考慮是否要升級一番,趁著10月剛開始的第一波,小編就先來發個賣場情報的好康給大家囉! AMD為了感謝各路玩家的大力支持,在9月30號發表一系列活動,如「Equipped to Win」以及「Raise the Game」遊戲大禮包,主打購買後上網登入即送熱門遊戲,包含廣受玩家討論的《邊緣境地3》、《火線獵殺:絕境》,以及《天外世界》,三款遊戲可供選擇兌換。 除此之外,有薦於上一波50週年紀念獲得廣大好評,贈送3個月的Xbox Game Pass for PC免費會員資格也將延續下去,購買指定處理器後上網登入,即可暢遊《戰爭機器5》等超過一百款好玩遊戲。兌換完之後更有機會抽中遊戲主題水冷主機,詳細可見以下活動網頁。 ★活動直通車→ 想必部分玩家一定也和小編一樣好奇,組一台電競桌機有這麼多選擇,為何要選AMD,而差異在哪裡?俗話說的好:「數據會說話。」這就以《火線獵殺:絕境》其內建硬體的測試結果來舉例好了,首先設定為Full HD解析度,並調整為最高特效時的畫面顯示,在同樣的設定參數下,AMD Ryzen 9 3900X和Intel Core i9-9900K的CPU平均使用率能夠相差高達25%,實在令人驚訝。 而為何能夠有如此差距呢?一切歸功於Ryzen處理器其支援的兩大技術,分別為Multithreaded Command Buffering(多重指令緩衝),以及Asynchronous Compute(非同步運算),能夠在DirectX 12的遊戲中完整表現Ryzen9 3900X其12核心的優勢,更有效降低CPU整體使用率。換句話說,若玩家在錄製影片或即時直播時,可以不再擔心遊戲程式本身佔用過多CPU資源,而導致畫面卡頓的問題。 除了CPU效能強大之外,其自家Radeon RX系列顯示卡更是不惶多讓,其中特別以RX 5700(XT)舉例,硬體部分採用最新EUV 7奈米製程和新一代RDNA架構,和前代GCN相比,可說是效能大躍進。軟體方面多虧了強大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驅動程式,能夠最佳化遊戲畫面,更支援最新圖像處理技術,如FidelityFX和Radeon Image Sharpening,可有效加強3D模組的細節對比,並巧妙調整其銳利度,使得畫面更加清晰。此外更可搭配相容自家FreeSync技術的螢幕,有效減少畫面抖動、圖像撕裂和破碎情況,輕鬆實現流暢的遊戲體驗。 《火線獵殺:絕境》本站測試文章: 這期的賣場情報除了一開始先公告的AMD遊戲大禮包活動之外,事實上在零組件方面可看到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的價格已達到低點,主流的DDR4-2666 8GB單條最低維持在800元左右,即使是在更高階的DDR4-3200 8GB也差距不大,再加1~200元即能擁有。而固態硬碟部分,目前也是波動不大,主流M.2 SSD方面,容量480GB(500GB)價位約略落在2,000元上下,若是玩家預算充足的話,不妨也可以考慮再加900~1000元不等、直接升級至960GB(1TB)或許可以擁有比較大的使用空間。 至於處理器市場以目前的供貨情況來看,除了Ryzen 9 3900X之外(仍有少量供貨),其他型號的貨量都算穩定,總體來說依舊是相當熱賣,可見這波促銷活動也為商家帶動了不少買氣,如果還沒加入「真香」行列的玩家們千萬不要錯過。 這次遊戲大禮包活動已於9月30日開跑,將於12月31日止結束申請,而兌換截止日為2020年1月31日,也順便貼心提醒一下玩家,若是購買指定型號處理器,並搭配Seagate SSD全系列,或是T-Force RGB系列記憶體,可享有獨家神祕小贈品,在進行活動登入時,記得要勾選搭購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的選項,並上傳發票和處理器外盒的照片喔!
-
最新Windows 10 1909累積更新包,仍可能導致開始選單失效,卸除後可解決
微軟雖然在10月初發表全新Surface家族的平板電腦與手機,同時也推出最新針對雙螢幕筆電所打造的,嘗試為用戶帶來更多樣化的使用體驗。然而,以目前最多人在使用的Windows 10來說,其經常性推出的安全性更新,主要就是提升安全性,並修掉系統問題,但最近推出的一系列安全性修補包,或是累積更新包,都有可能導致「開始」選單出現問題,讓用戶覺得怎麼越補越大洞? 微軟於9/10 Patch Day中,釋出了,主要修正一些安全性弱點,以及藍牙音訊裝置的錯誤,不過在更新之後,反而造成不少遊戲玩家發現,在特定遊戲中的音訊,比預期更安靜或不如預期,甚至不少用戶發現開始選單沒有作用,安裝更新之後問題更多。 微軟也終於 (請參考2019/9/10的說明),決定「徹回」KB4515384這個更新包,讓使用者不會再去安裝到這個有問題的更新包! 此外,微軟也同時表示,其於2019/9/26推出的,已經解決上述問題等問題。 然而先前釋出的更新包,似乎又導致出某些問題,包含印表機列印可能會出問題,因此微軟又再次於2019/10/3釋出,以嘗試解決上述這些哩哩扣扣的問題。當然這次的釋出,主要是以Windows 10 1903版為主,當然也包含先前1507~1809版本的更新一併釋出!讓這些版本的Windows 10,都能打上最新的2019-09累積更新! ● ● ● ● ● ● ● 看起來,果然是很大陣仗的更新!看來這次應該可以把上述的各種問題都解決掉才是… 修完一個大漏洞,卻又引發新的漏洞,有,只能透過解除安裝該累積更新包,才能恢復。 當然上述的方式是解決辦法之一,其下方也有提供其他暫時的解決方式,就是以管理者權限來開啟PowerShell,然後將下述的指令複製起來,並貼至PowerShell指令列,然後按Enter,並重開機,就應該可以解決。該指令如下: Get-AppXPackage -Name Microsoft.Windows.ShellExperienceHost | Foreach {Add-AppxPackage -DisableDevelopmentMode -Register "$($_.InstallLocation)\AppXManifest.xml"} 若上述指令還是無法把您的Start Menu還原,那麼只能暫時選擇解除安裝KB4524147一途了! 是的!微軟先前表示將於每半年推出一次重大更新,從最早的1507版本開始,到後來1511更新,然後1607年度更新之後,接下來就是1703創作者更新、1709秋季版創作者更新,然後就是1803、1809,以及最近的1903更新!想也知道若沒什麼問題的話,微軟應該是在近期正式推出1909版本重大更新!讓Windows 10的版本號,再次提升到1909的最新里程碑! 在9至10月當中,Linux社群也有不少更新,包含CentOS更新到8.0版本,而Ubuntu也將推出1910版本,也因此,微軟除了發表最新的Surface家族產品之外,他們也積極在修正與強化Windows 10的各種問題,並推出更新包!只是,9月導致的一連串問題,像是CPU使用率莫名其妙飆高、有線網路卡失效,以及上述音效有問題、印表機無法正常工作,再加上10/4的累積更新包又可能導致開始選單無法正常使用等等!微軟真是風波不斷啊!看來最近想要更新的玩家們,只好暫時先緩緩囉!
-
《火線獵殺:絕境》顯卡火拼,AMD「金價俗擱大碗!」,這CP值完勝
Ubisoft下半年眾所期待的遊戲之一:Tom Clancy's Ghost Recon Breakpoint《湯姆克蘭西 火線獵殺:絕境》(下稱《絕境》)即將於10月4日上市,想必玩家們已經準備自己的遊戲主機、各個摩拳擦掌準備衝了吧!小編這次搶先獲得遊戲體驗,先幫大家來做個快速的硬體效能測試吧! 這次小編的硬體測試規格是以AMD陣營為主,同時也會另外輔以Intel平台的規格作為對比,而所選的硬體也是目前雙方陣營的高檔平台。遊戲本身方面,相信有在追蹤《絕境》這款遊戲或是玩過上一款《火線獵殺:野境》的玩家都已熟知,這邊就不另外介紹了,直接進入測試階段看數據囉!(只能說AMD陣營真的香~)先附測試平台規格! CPU:AMD Ryzen 9 3900X Motherboard:ROG X570 Crosshair VIII Formula VGA:Sapphire Nitro+ RX 5700 XT 8GB AMD Radeon RX 5700 8GB SSD:WD Black NVMe SSD 1TB RAM:G.Skill Trident Z Royal DDR4-3600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 Adrenalin 19.9.3 CPU:Intel Core i9-9900K Motherboard:ROG Z390 Maximus XI Extreme VGA:NVIDIA GeForce RTX 208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80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70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Super 8GB NVIDIA GeForce RTX 2060 6GB SSD:Seagate Barracuda 510 512GB RAM:Crucial Ballistix Elite DDR4-3600 OS:Windows 10 1903 Driver: GeForce Experience 436.48 先來看看AMD平台的測試結果吧!小編將遊戲的畫質調整至遊戲內建的最高畫質,並且分別在1920 x 1080(FHD)、2560 x 1440(2K)以及3840 x 2160(4K)做測試,這次AMD的驅動最佳化做得很不錯,利用遊戲本身的跑分進行測試(該測試目前還是Beta版),FHD解析度下平均可以有112 FPS的表現、2K解析度時則是仍有92 FPS,表現可圈可點!即便是把解析度調整到4K,平均的FPS也有56,整體來說非常流暢,4K解析度下只需要再把畫質做些微調整,平均要拿到60 FPS不是問題。 這邊簡單小結一下,先說測試數據的部分,以RX 5700 XT這次的表現來看,不得不說AMD針對《絕境》做了許多最佳化,也難怪會把這款遊戲列在最新一波的活動當中(購買指定AMD產品送遊戲),整體來說最佳化表現優秀,遊戲過程中也非常流暢;另一方面,回頭來稍微說一下遊戲本身的畫質,小編的測試都是將畫質調整到最高的,這時候影響畫面的最大關鍵點在解析度,《絕境》這款遊戲是小編真心建議想要追求好畫面的話,至少一定要有2K解析度以上遊玩的遊戲,FHD解析度下時的畫面感覺會比較差,主因是FHD時畫面的顆粒感很重,即便是在27吋的螢幕下仍會有畫面不精細的感覺,是遊戲本身稍微可惜的地方。 接下來就要將AMD和NVIDIA雙方的高階顯示卡來場效能比拚囉!測試平台規格小編剛剛已經提供了,所以這邊就直接上數據圖給玩家參考了。從圖中可以看到RX 5700 XT、RX 5700、RTX 2080 Super、RTX 2080、RTX 2070 Super、RTX 2070、RTX 2060 Super以及RTX 2060共八張顯示卡的效能表現,平均來說,其實即便是RTX 2080 Super和RX 5700 XT相比,兩者的差距也不大喔! 來比較一下這些顯示卡的市場行情以考慮CP值高低,目前來說RX 5700 XT在市場上的平均售價落在15,000元左右、RX 5700則是13,000元,NVIDIA陣營部分,2060 Super平均落在16,000元、RTX 2060則是10,000元上下、RTX 2070 Super約18,000元、RTX 2070則是14,000元左右、RTX 2080要25,000左右、2080 Super則是平均至少需要25,000以上的價格。 從這樣的數字再回頭來看看前面的效能表現,在高階段班,剛才有提到RX 5700 XT和RTX 2080 Super兩者之間的效能表現相當,但前者比後者便宜萬元以上,其CP值已經瞬間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在中高階段班,RX 5700的效能表現要和它對上的算式RTX 2060 Super,相對來說效能表現稍微比RTX 2060 Super好一些,不過它的價錢也是比它便宜約3千台幣。再者,來看看RTX 2080的部分,這張目前要價平均約25,000價位的顯卡,其平均的遊戲表現深深也比RTX 5700稍低,但價格依舊貴了近一萬阿~ 最後要來看的是RTX 2060的部分,其實即便是跟RX 5700相比,雖然它比RX 5700便宜約2千左右,但整體在各解析度下的FPS都低至少20 FPS,同時因為RTX 2060只有6GB的記憶體,要跑4K解析度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整體來說,RTX 2060的CP值也就不高了。另一方面,RTX 2070和RTX 2070 Super兩者不管是在效能表現還是價位方面,前者追不上RX 5700、後者則是堪堪小贏一些,但價位卻都比RX 5700貴,CP值同樣不高。(而且RTX 2060 Super熊熊賣的比RTX 2070還要貴..) 最後總結一下,「AMD真香」熱潮在最近的幾款新遊戲中可以明顯看出其最佳化的效能表現,尤其是《絕境》這款遊戲中表現的更加明顯,看來對手陣營真的必須好好針對價位和性價比做好定位了,不然AMD熱潮勢必還會繼續延燒阿! 這邊小編也幫大家附上本次測試的顯示卡們目前在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供玩家們參考了。(統計時間都是2019.10.3) (1) (2) (3)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